K.C Online Education Center

  • 首頁
  • 所有課程分類 
    • 全部課程
    • 商業/ 管理
    • 投資/ 理財
    • 廣告/行銷
    • 心理課程
    • 電商 / 互聯網
    • 職場技能
    • MBA智庫【管理研修院】
  • 免費試看
  • 凱成百科
  • 常見問題
  • 關於我們 
    • 關於品牌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服務條款
  • …  
    • 首頁
    • 所有課程分類 
      • 全部課程
      • 商業/ 管理
      • 投資/ 理財
      • 廣告/行銷
      • 心理課程
      • 電商 / 互聯網
      • 職場技能
      • MBA智庫【管理研修院】
    • 免費試看
    • 凱成百科
    • 常見問題
    • 關於我們 
      • 關於品牌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服務條款
  • 0
  • 登錄

K.C Online Education Center

  • 首頁
  • 所有課程分類 
    • 全部課程
    • 商業/ 管理
    • 投資/ 理財
    • 廣告/行銷
    • 心理課程
    • 電商 / 互聯網
    • 職場技能
    • MBA智庫【管理研修院】
  • 免費試看
  • 凱成百科
  • 常見問題
  • 關於我們 
    • 關於品牌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服務條款
  • …  
    • 首頁
    • 所有課程分類 
      • 全部課程
      • 商業/ 管理
      • 投資/ 理財
      • 廣告/行銷
      • 心理課程
      • 電商 / 互聯網
      • 職場技能
      • MBA智庫【管理研修院】
    • 免費試看
    • 凱成百科
    • 常見問題
    • 關於我們 
      • 關於品牌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服務條款
  • 0
  • 登錄

如何消除嫉妒的心理?

· 凱成百科

嫉妒(envy)是一種常見情緒,幾乎每個人都會經歷。然而,很多時候嫉妒都被妖魔化了,被賦予了險惡和陰暗的含義。而這些並非嫉妒的本質,應該控製的的不是嫉妒心,而是受嫉妒心驅使的惡意動機。

如何理解嫉妒的產生?

心理學上常常將嫉妒心分為兩種,惡意嫉妒(malicious envy)和善意嫉妒(benign envy)。在日常語境中,我們對於嫉妒的解讀經常偏向前者——對一個人產生嫉妒,就是看不得別人好。但是,我們可能忽視掉的是,對一個人產生嫉妒,也可能激發我們讓自己努力變優秀的動力,即善意嫉妒。

要注意的是,惡意嫉妒與善意嫉妒實際上不算兩種不同的嫉妒情緒,而是兩種產生嫉妒後不同的反應(Cohen-Charash & Larson, 2017)。痛苦驅動雙重嫉妒理論(Pain-driven Dual Envy Theory)認為,嫉妒源於因自卑感產生的痛苦(Lange, Weidman, & Crusius, 2018)。

這裏所說的自卑感,並非個人性格的自卑,而是一種根植於我們作為社會性動物的比較傾向與隨之產生的社會情緒。因此,即便自信的人,也有可能產生這種自卑感,並引發嫉妒情緒。比如,小孩子攀比自己的玩具,朋友之間比較彼此的成就,親戚之間也要較勁誰過得更好。自卑感在這些攀比中無處不在,成為嫉妒情緒的培養基。自卑感帶來的痛苦,會驅使著我們產生兩種不同的應對態度,即惡意嫉妒和善意嫉妒。

看到別人秀恩愛就暗戳戳地祝情侶早點分手,見到同事升職加薪惡狠狠地背地吐槽「TA也配」,或者得知昔日朋友的成功便開始挑剔此人種種的缺點,這都是惡意嫉妒的體現。

惡意嫉妒下,我們對嫉妒對象帶有一定的敵意,過分關註於對方,而非關註自己。相反地,善意嫉妒在面對類似情況時,雖然可能產生同樣的自卑感,卻並不因此對嫉妒對象產生惡意。善意嫉妒讓我們在看見朋友的優秀時心裏暗自下定努力的決心,或者把身邊有所成就的人當作自己進步的目標。這時候,我們將對方作為超越的對象,更關註於自己,而非對方。

嫉妒會給人帶來怎樣的影響?

嫉妒是讓人痛苦的,尤其當這份嫉妒指向了與我們關系親密的人。嫉妒自己的朋友,親人,或者伴侶其實並不少見,因為這些人與我們的親近給了我們更多看見他們優點與光芒的機會。當然,除了痛苦以外,嫉妒也會因隨之產生的善意或惡意的反應而給我們帶來不同的影響。善意嫉妒能夠帶來強大的自我改變的動力,激勵我們前進。善意嫉妒和愛意可以共存,比如在嫉妒朋友過得比自己幸福的同時,也真心為TA的幸福感到開心。我們的行為動機將是「我想變得和你一樣好」,而不是「我要讓你變得和我差不多」。盡管這種改變的動力來自於痛苦的驅使,並且在短期內我們可能依舊被自卑感所折磨,從結果上來看我們能夠從這個過程中獲得成長。

萊農和莉拉都嫉妒彼此的才華,並因此互相較勁互相成長(《我的天才女友》)相反地,惡意嫉妒可能讓我們在短期內通過貶低嫉妒對象而自我感覺良好,但是從長遠而言我們是止步不前的。

因為它讓我們過度關註於貶低或是傷害嫉妒的對象,反而忽視了自我。

生活中很多面對他人成就冷嘲熱諷的人都是在用惡意嫉妒來應對自己的自卑感痛苦,盡管TA們很可能否認自己對他人的攻擊是出於嫉妒。這些攻擊不但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對自己也並無益處,因為TA們把本應放在自己身上的精力都消耗在了他人身上。

比起這種對自我的損害,從貶低他人中獲得的短期快感實際上得不償失。惡意嫉妒對個人成長的桎梏和對內心的吞噬可能很符合大家普遍對於嫉妒的認知,我們也清楚應該避免惡意嫉妒而轉向善意嫉妒。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進入無止境的善意嫉妒。

如何處理嫉妒?

不論善意嫉妒還是惡意嫉妒,長期暴露在嫉妒情緒帶給我們的自卑感痛苦中,很容易讓產生自己似乎一無是處的錯覺。

我們既需要接納一定程度內的嫉妒情緒,也需要學會將它控製在合理範圍不被其掌控。在面對自己所產生的嫉妒情緒時,首先要認識到這種情緒本質並不惡毒或者陰暗,不應該被唾棄或是壓抑。

正確的應對方式在於避免其失控,並學會將它的能量引導到對我們有用的方向上。嫉妒產生時,我們很容易被嫉妒的對象吸引了全部的註意力,只剩對方的光芒映襯著自己的不堪。這時候,我們需要提醒自己將關註轉回自己身上。

關註自己不意味著我們不再渴望那件令我們產生嫉妒的事物,或者是在自己身上尋找「我並不比對方差」的證明。相反地,我們的關註力應該放在「如果我也想達到那樣的狀態,我能做什麽來改變自己?」。

與其在對方的優秀中自慚形穢,不妨把這當作一個學習的機會,通過對方的成果來衡量自己的表現,尋找改變的辦法。

能夠在嫉妒時不自吹自擂也不否認自己內心渴望的人,往往能夠更快地從嫉妒帶來的痛苦中脫離(Salovey & Rodin, 1988)。

同時,當我們不再貫註於所嫉妒的對象,而僅僅將對方當作應該努力的目標,我們也更容易放下惡意嫉妒產生的怨恨和敵意。

最後,我們需要意識到這種嫉妒的情緒和其他的負面情緒一樣,需要值得信任的朋友,伴侶,或者家人的支持。很多人在感到悲傷時會尋求安慰,在感到嫉妒時卻選擇將其埋在心裏。對於一切負面情緒而言,這種壓抑無助於改善。因此,不妨在感受到這種情緒時,選擇與值得信任的朋友進行溝通,訴說自己內心的痛苦。要記住,怨恨與惡意並非嫉妒的本質,痛苦才是。我們都會有悲傷的時候,也都會有痛苦的時候,所以大可不必抗拒和厭惡這種情緒,只需像學會應對所有其他情緒一樣應對它。

以上。參考資料:Cohen-Charash, Y., & Larson, E. C. (2017). An Emotion Divided: Studying Envy Is Better Than Studying 「Benign」 and 「Malicious」 Env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2), 174–183. Lange, J., Weidman, A. C., & Crusius, J. (2018). The Painful Duality of Envy: Evidence for an Integrative Theory and a Meta-Analysis on the Relation of Envy and Schadenfreud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4(4), 572–598. Salovey, P. & Rodin, J. (1988) Coping with envy and jealousy.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1), 15-33.Van de Ven, N., Zeelenberg, M., & Pieters, R. (2009). Leveling Up and Down: The Experiences of Benign and Malicious Envy. Emotion, 9(3), 419-429.

上一篇
邏輯法則:理清邏輯,表達才能清晰有力
下一篇
什麽是真正的情商?
 返回網站
所有文章
×

快要完成了!

我們剛剛發給你了一封電郵。 請點擊電郵中的鏈接確認你的訂閱。

好的

    主頁
    商店